对于第一种,概念类问题是看似最容易得到一致认同,但是也难以解答。原因如下: a. 语义模糊,对于基本概念大家存在认知差异,鸡同鸭讲; b. 专业方向差异,对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我们可以有效的获取信息;而对于陌生的领域,大家难于甄别信息,容易受外界影响与引导。
对于第二种,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,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。心理学上的各种效应如首因效应、禀赋效应、晕轮效应等等都是探讨人类认知的,大家并没有想象的客观。不易解答的原因如下: 将经验类简化成一个这样的模型:输入端(环境)——黑匣子(自己)——输出端(经验) 看似只有三个因素:输入、黑匣子和输出,其中的每一个都千变万化。 输入端: a. 对于流水线生产的iPhone质量尚且有质量差异,哪有可以照搬的情境? b. 对于问题的描述,我们也是有选择性或者缺漏,怎能保证答题者尽善尽美? c. 质量的好坏是否有客观的标准?还是在于个人体验?(这涉及第一种概念类问题) 黑匣子: a. 体验世界就像阅读一本书,在识字的基础上,你能排除歧义,理解外界信息吗? b. 我们有完善的思考体系或能力鉴别信息的优劣么?概念正确与否、信息全面与否、评价客观与否(利益相关?) c. 我们本身态度如何?是否有开放的心态面对外界的信息? d. 本身禀赋(身体、财富)和思维模式(价值观)等是怎样的——我们的眼界就是我们的边界,我们的思维往往会透射在自己的举手投足之间。大家传递的都是自己归纳出的世界模样。 输出端: 我们将外界信息与自己的认知进行归纳与分析、综合等等,传达自己的认知。这都是限于自己或者环境。有人感受过一次痛苦就对其深恶痛绝,不愿重新认识或修正观点;有人被幸福体验冲昏头脑,以为遇到了真命天子,忘记了每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。
对于第三种问题,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?这也是知乎上掐架不少的问题类型,三观不合、三观尽毁也是常有的说辞。首先,你有相对稳定明确的三观么? a. 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、确定的三观,人云亦云,全凭随机 b. 我们的三观是自己阅历和思考的集合,虽说无绝对优劣,你能很好的检视自己的观点吗?理性还是情绪?封闭还是开放? ......